【健康科普讲堂】赵香梅:应激性心肌病--情绪过山车背后的“隐形杀手”
健康大河南讯:(文│河南省人民医院 急诊科 副主任医师 赵香梅)生活中,我们常说“气得心口疼”“难过到心碎”,大多数时候,这些感受只是转瞬即逝的玩笑话。但你知道吗?强烈的情绪波动,真的可能让心脏 “闹罢工”,甚至引发一种听起来陌生又可怕的疾病 —— 应激性心肌病。它还有个形象的名字叫 “心碎综合征”,就像我们的心真的会因为过度悲伤或激动 “碎了一地”。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开这种疾病的神秘面纱,看看情绪与心脏之间究竟藏着怎样的 “爱恨纠葛”。
一、情绪如何让心脏 “受伤”?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心脏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 “永动机”,日复一日地规律跳动,为全身输送血液。但当遭遇突如其来的强烈情绪冲击时,比如亲人离世的悲痛、意外中奖的狂喜、职场竞争的巨大压力,身体会启动一种 “应激反应”。大脑接收到情绪信号后,会指挥肾上腺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战斗激素”。这些激素原本是为了帮助我们在危险时刻快速反应,比如遇到猛兽时瞬间爆发力量逃跑。
然而,在应激性心肌病患者身上,这些激素却成了 “双刃剑”。它们会让心脏表面的血管突然收缩,减少血液供应;同时,还会直接 “攻击” 心肌细胞,让原本规律跳动的心脏乱了节奏。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突然被泼了盆冷水,心脏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暂时性的收缩无力,导致心脏整体功能下降,出现类似心肌梗死的症状,比如胸口剧烈疼痛、呼吸困难、头晕乏力等。
二、哪些情绪容易 “伤透心”?
应激性心肌病的诱因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还是负面情绪的强烈刺激。临床案例中,因亲人突然离世、婚姻破裂、失业破产等重大打击引发的病例占了很大比例。一位 60 多岁的阿姨,在得知儿子遭遇严重车祸后,瞬间瘫倒在地,随后被送往医院,检查发现心脏出现了应激性心肌病的典型表现。医生解释,这种突如其来的噩耗让她的身体分泌了过量的应激激素,从而 “压垮” 了心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过度的喜悦也可能成为诱因。曾有新闻报道,一位彩民得知自己中了巨额彩票后,激动得当场晕倒,送医后被诊断为应激性心肌病。这是因为狂喜时,身体同样会进入应激状态,释放大量激素。
此外,长期处于高压、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也会让心脏持续承受 “隐形压力”,增加患病风险。比如一些职场人长期面对高强度工作,精神高度紧张,即便没有突发的重大事件,也可能因情绪的慢性积累诱发疾病。
三、如何识别 “心碎” 信号?
应激性心肌病的症状与心肌梗死十分相似,这也导致很多患者和家属容易误诊。但仔细观察,两者还是存在一些区别。心肌梗死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堵塞血管引起,患者往往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而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大多没有这些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发病前往往有明确的情绪诱因。
从症状表现来看,应激性心肌病患者虽然也会出现胸痛、胸闷,但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人而异。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悸、晕厥等症状。更重要的是,在发病后的心电图检查中,应激性心肌病会呈现出独特的 “章鱼壶” 样改变(心脏超声下,左心室心尖部收缩减弱,而基底部代偿性收缩增强,形状像日本传统的章鱼壶),这是区分它与心肌梗死的关键依据。不过,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千万不要自行判断,一定要尽快就医,通过专业的检查明确病因,及时治疗。
四、“心碎” 之后如何修复?
幸运的是,大多数应激性心肌病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后,心脏功能可以在数周或数月内逐渐恢复正常。
治疗方案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是缓解心脏症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药物来改善心脏功能、控制心律失常;二是调节情绪,帮助患者走出负面情绪的阴影。
同时,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不可或缺。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陪伴,鼓励他们倾诉内心的痛苦,有助于加快康复进程。
此外,患者自身也要学会自我调节,比如通过运动、冥想、听音乐等方式释放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五、守护心脏,从 “心” 开始?
预防应激性心肌病,关键在于管理好情绪。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但可以学会用更健康的方式应对情绪波动。首先,要学会正视自己的情绪,无论是悲伤、愤怒还是焦虑,不要压抑或逃避,而是尝试表达和释放。可以找信任的人倾诉,也可以通过写日记、绘画等方式宣泄内心感受。
其次,培养积极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不仅能增强身体素质,还能调节内分泌,减少应激激素的过度分泌。每天抽出 30 分钟进行散步、瑜伽等有氧运动,既能放松身心,又能促进心脏健康。另外,学会 “心理断舍离” 也很重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琐事,不要过度纠结和焦虑,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让心脏少一些 “情绪负担”。
应激性心肌病就像一个警钟,提醒我们情绪健康与心脏健康息息相关。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既要关注身体的 “小毛病”,更不能忽视情绪的 “大隐患”。学会与情绪和解,才能让心脏始终保持活力,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下次当你再因情绪波动感到 “心口不一” 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别让 “心碎” 真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