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健康网手机版
当前位置: 中原健康网 > 名医面对面 > 正文

【名医对话】对话王新茹:夺回光明的战役 眼科医生紧急预警

发布时间:2025-08-11  来源:   
2025-08-11  中原健康网   

  主持人:眼睛,作为我们感知世界的窗户,承载着捕捉光明与色彩的重任。然而,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中,我们的双眼常常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应该如何科学护眼,预防眼部疾病呢?

  对本期节目我们特别邀请到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主任 王新茹做客演播室,和我们讲讲相关知识。

  欢迎王主任的到来,您先和观众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王主任:主持人好!观众朋友大家好!我是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主任王新茹(自我介绍)

  问题一:王主任,人对外界的感知90%来源于眼睛,那么对于眼睛危害较大疾病有哪些?

  王主任: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全球每10秒就有1人因糖尿病并发症失去光明。而在中国,约1.4亿糖尿病患者中,超过30%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甚至有人直到视力模糊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问题二:那么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主要有哪些呢?

  王主任: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

  2.白内障:长期的高血糖环境会使晶状体的上皮细胞发生病变,从而导致白内障。

  3.青光眼:主要是由于病态的血管组织和虹膜、睫状体上皮组织损害引起的,具体表现为虹膜红变,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4.屈光改变: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近视或远视等屈光改变的情况。

  问题三:那我们请王主任为我们讲解第一部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什么?

  王主任:它是工作人群致盲的首位原因,且早期毫无症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也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眼球动、静脉内皮损伤,出现渗血、出血等症状,从而导致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等症状。

  问题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什么症状?

  王主任:在早期可无自觉症状,病变逐渐进展,会出现如下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由于视网膜病变导致视网膜血管渗透性增加,血管内的液体渗漏到玻璃体腔内,导致患者视力下降。

  2.视物模糊:由于玻璃体出血或视网膜脱离,患者会感到视物模糊。

  3.眼前黑影:由于视网膜血管病变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形成新生血管,这些新生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导致眼前出现黑影。

  4.视物变形:当视网膜病变累及黄斑区时,患者会感到视物变形,如看到的物体变短、变粗、变形等。

  5.视野缺损:由于视网膜血管病变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形成新生血管,这些新生血管容易牵拉视网膜,导致视野缺损。累及黄斑后有不同程度的视物模糊、视力减退、视物变形,发展到后期,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问题五:什么样的人会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会不会失明?

  王主任:糖尿病患者会并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得病年龄越早,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越早。30岁以前诊断糖尿病的患者,10年后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几率为50%,而30年后为90%,10%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病5~9年左右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可能导致失明的眼科疾病,如不进行及时的治疗,任由发展,患者最终可能完全丧失视力。治疗和干预可以延缓疾病进展,继而避免失明的情况发生。

  问题六:那么针对糖尿病患者都需要做哪些检查?

  王主任:得了糖尿病超过5年的患者建议每一年检查眼底一次,以便及时发现是否已经得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此外还可对病变进行粗略分期,如病变在2期以上,医生一般建议进行更为深入的检查,如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等;在病变较为严重的4~6期,在屈光间质浑浊如白内障、玻璃体积血时,怀疑有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时还需进行眼部彩超检查。

  问题七:有网友提问说医生说自己有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建议往眼睛里边打点药,打药起什么作用?

  王主任:黄斑区如水肿较明显,通常会有视力的显著下降,医生会建议行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类药物,例如阿柏西普,康柏西普,雷珠单抗。此类药物能使黄斑水肿消退,从而改善视力。一般5次注射为一个疗程。

  问题八:刚听王主任所说,并发症的第二个是白内障,那么什么是白内障?为什么会得白内障?

  王主任:首先白内障是我们眼内的晶状体由于各种原因发生混浊导致视觉障碍的疾病。如果把眼睛比作照相机,晶状体就像镜头,起到聚光、成像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晶状体是透明的。任何原因导致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或者颜色发生改变,引起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均称为白内障。

  白内障产生的原因包括发育异常、老化、遗传、眼部其他疾病、代谢异常、营养不良等,其中,高龄是最常见的原因。

  发育异常是因为基因改变或病毒感染。晶状体组织的发育异常,导致晶状体混浊,出生前后即存在或出生后才逐渐形成,称为先天性白内障或者发育性白内障。

  高度近视也是引起白内障的重要原因,在近视状态下,玻璃体容易出现液化,导致眼内的微环境发生改变,晶状体容易出现浑浊。

  其他因素,例如紫外线、服用激素类药物、眼外伤、糖尿病等也会导致白内障。

  问题九:那么如何早期发现自己或者周边的亲人得了白内障?

  王主任: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大家应当警惕白内障,并及时就医。

  首先针对中老年人我们需要注意。

  1.视力变化:中老年人出现无痛性、逐渐加重的视物模糊,多年不变的近视度数加深,或改变镜片度数也无法提高视力。

  2.老花镜度数的变化:老花镜是很多老年朋友看书或者手机的利器。当发现老花镜度数减少或者不用戴老花镜都能看清近处时,是不是“返老还童”了?不!千万不要以为视力变好了,这很可能是白内障的早期症状。

  3.眩光和重影:晚上看灯时,发现灯光都带一条“尾巴”,或者有一圈红晕;单眼看东西时,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甚至多个。这些都提示晶状体质地发生了不均匀改变,对光产生了散射。

  4.其他症状:除了以上三个表现外,老年性白内障还有可能出现视物颜色改变、阳光下视物模糊、能看到东西但细节看不清楚等。

  针对婴幼儿童,我们的家长就需要注意了!

  当家长发现小儿歪头看东西,注视功能差、不能准确抓拿物品、对彩色物体或移动的物体不感兴趣、经常揉眼时,应当警惕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

  婴幼儿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如果患有先天性白内障会影响视觉发育,最终导致永久视力损害,只有早发现、及时治疗,才能获得较好的视力恢复,家长一定要重视。

  学龄期儿童可表现为看不清楚黑板、阅读及写字凑得很近,此外还有斜眼视物、歪头视物、眼球震颤等。

  并不是所有先天性白内障都有以上症状,幼儿及儿童不能表达或者不能准确表达视觉感受,因此常规的儿童眼病筛查非常有必要。

  问题十:放进去的人工晶状体可以用一辈子吗?

  王主任:目前人工晶体的材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在眼内长期存在而不引起排异反应,无特殊原因是可以终身使用的。特殊情况包括术后出现非常严重的并发症、眼部受伤或眼部晶体悬韧带发生病变导致人工晶体移位/脱出、患者对视觉质量不满意,以及极少情况下人工晶体本身混浊等,才有可能需要更换。

  问题十一:白内障做过手术还会“复发”吗?

  王主任:部分患者做了白内障手术后一段时间又“复发”了,视力下降,看东西模糊,这其实并不是白内障本身的复发,是出现了后囊膜的混浊,临床上称为后发性白内障。白内障手术是把混浊的晶状体核心部分(核和皮质)清除,保留晶状体外壳(囊袋),用以放置支撑人工晶体。后发性白内障是由于残留的一些晶状体上皮细胞仍然具有活性,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迁移、增殖和分化覆盖后囊膜,导致后囊膜混浊、变形、皱缩,引起视力下降。

  简单来说,就是这个本来透明的囊袋变混浊了。这就好比一扇透明的玻璃窗变成了磨砂玻璃,我们也就无法透过它看清楚东西了。

  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术后较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视功能。它的发生率和时间因人而异,可以发生在白内障术后数月至数年,也并非人人都会发生。

  发生了后发性白内障也无需太担心,大多数患者只需在门诊接受激光治疗,用激光在混浊的晶状体后囊膜中央打开一扇小窗,使光线能够被正常透过,就可以很快改善视力。

  最后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白内障就像人到了一定年纪会长白发一样不可避免,希望大家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

  问题十二:通过王主任的细致讲解,我们对糖尿病并发症有了全新深度的理解。那么王主任,是不是患糖尿病就都会出现青光眼呢?

  王主任:针对这么问题就需要从青光眼的发病机制讲起。青光眼主要是由于病态的血管组织和虹膜、睫状体上皮组织损害引起的,具体表现为虹膜红变,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糖尿病可能会增加患青光眼的风险,但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青光眼。高血糖是引起糖尿病和青光眼的主要原因之一,会损伤多种组织和器官,而眼部组织尤其容易受到伤害。高血糖还会促使眼内液体的积聚,增加眼压,从而增加患上青光眼的风险。此外,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着视网膜病变,也是青光眼的常见病因之一。

  糖尿病引起青光眼的几率大概在4%-11%,比非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几率高出3倍多。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了眼痛、流泪、畏光、视力减退等青光眼的症状,要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通过眼压检测、裂隙灯前置镜检查等相应检查方式,明确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降眼压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需要积极控制血糖,以免导致病情加重。

  问题十三:在中国,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病率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其主要与糖尿病发病率以及人口老龄化密切联系,王主任,面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导致失明了,还能治吗?

  王主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眼部疾病,如果已经导致了失明,治疗难度会比较大,但是并不代表无法治疗。

  一般来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眼压:通过药物或手术的方法降低眼压,减轻对眼部的压力,从而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

  2.抑制新生血管增生:通过药物治疗抑制新生血管的进一步生长,防止病情恶化。比如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使新生血管消退。

  3.激光治疗:给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消退新生血管,有助于眼压的缓解。

  4.保护视神经:使用一些药物,如神经营养药物等,来保护视神经,尽可能地延缓失明的进程。

  需要注意的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需要尽早进行,越早治疗,恢复视力的可能性越大。如果已经导致了失明,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减轻症状、控制病情,尽可能地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患者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生活方式,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问题十四:那么王主任,面对糖尿病性的眼部疾病,有没有什么预防指南,给我们支两招啊?

  王主任:我先给大家出一个题目以下哪种食物最护眼?

  A. 胡萝卜 B.蓝莓 C.深海鱼

  全选!但控糖患者需注意摄入量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保护视力:

  1.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是保护视力的关键。如果血糖忽高忽低,波动较大,可以使糖尿病并发症明显加重。

  2.定期进行眼科检查: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

  3.保持眼部卫生:糖尿病患者要勤洗手,避免用脏手揉眼。

  4.合理用眼:要避免长时间看手机、电脑等,用眼疲劳时要及时休息,每天坚持做眼保健操。

  5.饮食调理:糖尿病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A、C、E和锌的食物,胡萝卜、菠菜、西兰花等,还要注意补充B族维生素及矿物质,使营养全面均衡。同时,要少吃高糖食品,控制糖分的摄入量,还要少油少盐。

  6.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对视力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7.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会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包括眼部并发症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保护糖尿病患者的视力,延缓眼部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问题十五: 感谢王主任给我们分享的这么多干货,让我们知道了面对不同病症时应该怎么做,那么王主任还有什么总结性的话要给大家说么?

  王主任:朋友们,糖尿病或许无法彻底治愈,但失明绝不是必然结局!记住两个关键数字:每年1次眼底检查,90%的视力损伤可避免。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控糖是一辈子的事,而光明,值得你用每一天去守护。”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王主任的精彩讲解。相信通过刚刚的讲解,大家了解了生活中应该如何呵护我们心灵的窗户。好了,本期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责任编辑: 张雅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