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要闻 养生 行业新闻 图说健康  

【医界高端访谈】王红建对话中国脊柱微创领航人周跃|脊柱微创的创新之路与未来发展

  

  2018年4月14日,豫晋冀第一届太行脊柱微创高峰论坛在河南安阳举行,会议期间,安钢总医院院长王红建对周跃教授进行了专访。

  王红建院长:周教授您好,您是咱们国内脊柱微创技术的主要奠基人,20多年来,您在脊柱微创外科领域一直深耕细作,作为一位重要的实践者,带领着全国的脊柱微创外科队伍不断前行,请问您当时是怎么想到用微创的技术来解决脊柱方面的疾病呢?

  把技术当成艺术来做到精致化

  周跃教授:王院长您好!首先谢谢您的邀请,前来参加您主办的豫晋冀第一届太行脊柱微创高峰论坛大会,让我第一次来到我们国家八大古都之一——美丽的安阳。昨天下午,您也带我去感受了中华文字的发源地,我看到了我们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对于一位外科医生来讲,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刚才您谈到我为什么会选择微创技术,是怎么样去开展这样一个技术的,实际上,这个话题说起来还是我成长中的一个故事。

  当年我从国外回来以后,当了医院的一个科主任。那个时候,怎么样去发展学科?怎么样去开展一些新的技术?对一个年轻的科主任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当我自己正在做选择的时候,正好脊柱微创外科的技术就进入到了中国,我记得那是90年代末,在广州,刘尚礼教授主办了中国第一届微创脊柱外科的会议。同时有一个技术叫显微内镜技术已经进入到了中国,所以我当时对这个技术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期盼。于是我就毅然去了广州,去参加这个会议,了解、学习这个技术,并把这个技术带回了我们医院,开展了这项技术。

  正是在这个技术的引领下,我和我的团队走上了一条微创脊柱外科之路。当然,您刚才提到的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问我的。他们说:周教授,脊柱微创外科技术进入到中国后,为什么您就选择了这样一个技术?其实在当时,还有很多人不看好这个技术,甚至很多人还反对这项技术,同时为什么您又坚持带着您的团队为推动这个技术在不懈的努力?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就放弃了,实际上这个技术跟我的兴趣有关,有主观的原因和客观的原因。

  从客观上来讲,因为当时刚刚当上了科主任,学科要发展,学科要进步,于是总要想着去开展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一项技术,这样的话,能够吸引一方的病人,能够在学术上有所进步,这是客观上的一个原因。

  从主观上来讲,因为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艺术,喜欢画画,喜欢音乐,作为一个外科医生来讲,我的手术风格特别追求所谓的精细、完美。正好这种风格与微创这样一个精细的技术相结合,通过内镜这样的一种方式去完成一个手术,正好符合了我的性格以及我个人的一种手术方式,或者是我的一种追求,也就是所谓的把技术当成一种艺术来做。

  这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也正好有那么一个机遇,所以我就走上了一条微创脊柱外科之路。

  王红建院长:正因为您对事业的这种执着和追求,才能够引领咱们全国的脊柱微创事业往前发展。那么您一开始做脊柱微创手术的时候,手术器械肯定是一个问题,当时您的团队是怎么解决设备不足所带来的技术上的追求呢?

  理念和技术的转变,是当时所面临的难题

  周跃教授:实际上,微创脊柱外科对我们来讲,一开始开展脊柱微创外科技术是显微内镜技术,我们把它称为MED技术。因为这个技术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美国的一位教授把显微镜技术和内镜技术结合以后发展出来的一个显微内镜技术。

  当时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主要还是观念上的改变,毕竟我们之前采取的是传统的开放手术,这种手术方式,它暴露比较充分,显露也比较广泛,所以解剖结构也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而且它也不需要太多的像射线、X光等等。但是我们从传统的技术走向了小切口,过去是用肉眼来看手术视野的操作,现在的话,就可以看着屏幕来操作,这是一个手眼的分离。所以当时对我们最大的挑战,一个是观念上要发生改变。

  第二个就是技术上要发生改变,就要完全改变过去传统的技术方式,而且更大的问题是当时国内开展这样的技术才刚刚起步,也没有很多的地方去学习、去借鉴,全靠我和我的团队自身的操作去探索。确实,那个时候很困难,而且当时从学术界来讲,大家也不看好这个技术,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我们大脊柱外科包括脊柱的肿瘤,包括脊柱的畸形,这些区域是我们脊柱外科最具有挑战的技术,而且也是大家特别关注的技术。

  所以在当时,突然去做脊柱微创内镜的这种手术,大家确实不是很看好,而且大家还会质疑。在这样的一个手术方式下会不会增大手术的风险?这些都是大家担心的问题,但是在当时我认准了脊柱微创,虽然手术方式在技术上还要去探索,去不断的完善,但是微创毕竟是我们外科很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所以当时我是认准了这一点,带着我的团队继续走了这条路。刚才王院长您所提到的这个问题,确实有很多的设备不是太完善,需要去更新、去发展。

  对于微创脊柱外科技术,之所以说我们非常的喜爱它,就是因为他有很多很多的挑战。其中,创新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个挑战,这是我和我们团队特别喜欢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创新是民族生存的源泉,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我们在借鉴、学习、开展的过程中,确实做了很多很多的创新,正是因为这些创新,从而拓展微创脊柱外科手术的发展,正是这些创新技术发展了脊柱外科手术,也正是创新使我们走向了世界。

  王红建院长:周老师您在20年前就能够在微创领域有这种战略眼光, 而且20年不改初心、保持定力,一直在业内深耕细作,您领导的团队发明了很多的手术器械,现在的设备可能比您20年前刚起步时有所提高,已经到达一个很高的水平了。目前咱们国家与国际脊柱微创相比,您觉得有什么样的差距?或者咱们哪些技术方面已经领先站到了世界前列?

  优势与劣势并存,创新是发展的重点所在

  周跃教授:好的,实际上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或者叫现代脊柱微创外科技术,在中国20年发展的历史是这样的。在我们早期都是去引进学习国外的技术,中国这20年微创脊柱的发展,就像国家的开放、国家的发展,完全是一个缩影。可以这么讲,通过这20年的发展,我们很多技术已经走向了世界前列,比如说在脊柱内镜技术方面,这是我们国家的强项,因为我们国家的脊柱微创外科医生更善于去学习、去掌握、去发展脊柱内镜,所以说,现在我们国家的脊柱内镜拥有开展的例数和开展的难度应该算是世界前列,甚至可以说是世界的引领者。在脊柱内镜方面,另外一方面因为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比较多,所以我们国家的脊柱微创的病人数量是全世界最多的,而且难度可能也是全世界最难的。

  要说差距的话,我觉得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创新方面,毕竟很多的微创脊柱外科手术是国外引进的,包括很多创新的理念,也是向国外学习的。创新的设备、创新的器械、创新的技术,很多都是从国外学习的,所以这一点目前是我们的一个弱项,我们早期的学习要走向自主创新,这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努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另外一方面就是国际交流。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国家的国际交流这些年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还是不够,在国际上的影响还是不够,这就需要年轻一代的医生们不断的努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脊柱微创外科手术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王红建院长:刚才您在讲课的时候提到,今年的六月份在重庆,您将举办世界性的脊柱微创大会,这几年随着您在国内脊柱微创技术的推动和引领,全国青年脊柱外科大夫对脊柱外科微创事业也越来越热爱,您对热爱脊柱微创技术的大夫有什么样的期望和寄语呢?

  对于年轻的脊柱外科医生来讲,基础是很重要的

  周跃教授:好的,今年六月份在重庆,我将举办第六届世界微创脊柱大会。这也是脊柱微创方面一个比较盛大的会议,也是这个会议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在大会上,将更多的体现各种各样的微创创新技术,微创外科应用和发展。

  对于年轻的医生来讲,我觉得年轻的医生特别是喜爱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医生,他们年轻,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标志以及未来很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创新,所以大家一定要学习掌握一门技术。一方面,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实际上是传统手术上的方式不一样,操作的方法不一样,但是他的很多适应症,选择技术的流程,乃至很多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的处理,与传统的手术都是一样的,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讲,年轻医生想要比较好的掌握微创外科技术的话,传统脊柱外科的手术基础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基础,你就掌握不了这个技术,或者不能够很好的掌握这个技术。另外一方面,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传统脊柱外科手术技术,未来很难去发展微创这样一个技术,所以对于年轻的脊柱外科医生来讲,基础是很重要的。

  王红建院长:最后再问您一个问题,这次会议因为您的到来,咱们的参会人员已经突破700人,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因为您的到来,吸引了河南、山西、河北三省太行老区的脊柱外科医师来聆听您的教导,您能谈一下参加此次大会您的感受吗?

  大会的成功召开,反映了大家对脊柱微创技术的喜爱

  周跃教授:我这次来参加这个会议,作为一个区域性的会议,会议规模、会议的档次、会议的学术水平,都超出了我之前的预想。在我来到这里之后,我发现有这么多年轻医生的到来,这反映了大家对脊柱微创技术的喜爱,另外也反映了微创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吸引力,这个会议是一个很大型的会议,很荣幸来参加这次会议,再次预祝这次大会圆满成功。

  王红建院长:好的,最后再次感谢周老师参与我们的采访,谢谢您。

  嘉宾简介:

  周跃,我国脊柱微创技术的主要奠基人,我国脊柱微创事业的领航人。新桥医院骨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世界华裔骨科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脊柱微创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微创脊柱外科学会现任副主席、候任主席。

  王红建,安钢总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安阳市学术带头人,河南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师学会脊柱微创学组委员, 河南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外科学杂志》编委。

【2018年04月18日 】 [责任编辑: 方帅 ]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