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高欣欣:心脏病和焦虑抑郁是 “亲兄弟”?一文读懂双心疾病
健康大河南讯:(文│原阳县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主治医师 高欣欣)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做了全套心脏检查,报告显示一切正常,可还是经常感到心慌、胸闷,总觉得喘不上气?或者明明身体没啥大毛病,却整天焦虑、抑郁,对啥都提不起兴趣?如果这些症状反复出现,可要当心,这可能是患上了 “双心疾病”。
一、双心疾病:心脏与情绪的 “危险联盟”
“双心疾病”,顾名思义,和两个 “心” 有关。一个是我们身体里跳动的心脏,另一个则是我们的心理、情绪。在双心疾病里,心脏疾病和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就像一对 “难兄难弟”,它们会互相影响、恶性循环。
比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会让人身体不舒服,总担心自己病情加重,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焦虑、抑郁的情绪。反过来,长期的焦虑、抑郁也会给心脏 “添堵”,让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增加心脏的负担,甚至诱发或加重心脏病。
打个比方,双心疾病就像是一场 “多米诺骨牌效应”,一颗小小的情绪 “骨牌” 倒下,就能引发心脏健康的 “连锁反应”。
二、双心疾病的常见表现:不只是 “心情不好”
双心疾病的症状十分复杂,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会被误诊。
在心脏方面,患者可能会频繁感到心慌、胸痛、胸闷,觉得胸口像压了一块大石头,喘不过气。这些症状和普通心脏病发作时很相似,有时即使做了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也查不出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但症状却依然反复出现。
在心理情绪方面,焦虑和抑郁是最典型的表现。焦虑的人会莫名地紧张、担心,总觉得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坐立不安;抑郁的人则整天情绪低落,对曾经喜欢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记忆力下降,还经常失眠,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更麻烦的是,这些身体和心理上的症状还会相互叠加,让人痛苦不堪。
三、为什么会患上双心疾病?
双心疾病的发生不是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生活方式来看,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熬夜加班、长期久坐、饮食不规律,这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仅伤害心脏,还容易让人精神紧绷。比如,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生物钟,影响心脏正常的节律,同时也会让人的情绪变得烦躁、不稳定。
从心理因素来说,性格也起着关键作用。有些人天生性格敏感、内向,遇到一点小事就容易焦虑、钻牛角尖;还有些人长期处于高压环境,工作竞争激烈、家庭矛盾不断,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无处释放,就会慢慢侵蚀身心健康。
另外,遗传因素也不容忽视。如果家族中有精神疾病或心脏疾病的病史,那么个体患双心疾病的风险也会相对更高。
四、双心疾病的危害:比想象中更严重
双心疾病可不是 “小毛病”,它带来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
首先,它会大大降低生活质量。被双心疾病困扰的人,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疼痛,还要忍受心理上的折磨,无法正常工作、社交,连简单的日常活动都变得困难重重。
其次,双心疾病还会增加治疗难度和医疗费用。由于症状复杂,很多患者辗转于各个科室,反复做检查,却找不到病因,不仅浪费时间和金钱,还可能延误病情。而且,心脏疾病和心理问题相互影响,单纯治疗其中一个方面,效果往往不理想,需要同时进行身心同治。
更严重的是,双心疾病还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甚至危及生命。
五、治疗双心疾病:“双管齐下” 才能见效
治疗双心疾病,需要 “双管齐下”,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入手。
在药物治疗上,针对心脏疾病,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开具相应的药物,如治疗冠心病的硝酸甘油、控制心律失常的美托洛尔等。同时,对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会使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帮助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改善情绪。但这些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不能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心理治疗同样重要。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它能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不合理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还有放松训练,比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通过放松身心,缓解焦虑和紧张。此外,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不可或缺,多和他们倾诉,获得情感上的安慰和鼓励,能让患者更快走出阴霾
双心疾病虽然复杂,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及时发现,积极治疗,就一定能战胜它。记住,心脏需要呵护,情绪同样需要关爱,只有身心都健康,才能拥抱美好生活!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被类似症状困扰,别犹豫,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