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刘洋:心脏突然“乱跳舞”——认识高危型室性心律失常
健康大河南讯:(文│原阳县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副主任医师 刘洋)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没做什么剧烈运动,心脏却突然狂跳不止,像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还带着头晕、胸闷?别以为这只是偶然的身体“小故障”,有可能是高危型室性心律失常发出的警告。这种病就像心脏的 “电路故障”,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了解它的信号和应对方法,关键时刻能救命。
一、身体有这些“不对劲”?可能是心脏在求救
高危型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身体会发出一系列信号。最常见的是突然心慌,心跳快得像要跳出胸膛,每分钟可能超过 150 次,而且毫无规律。同时可能伴有头晕、眼前发黑,就像瞬间供血不足;严重时会出现胸闷、胸痛,甚至突然失去意识、摔倒在地。
有位出租车司机曾回忆,一次载客途中突然感觉心脏乱跳,手脚发麻,他赶紧靠边停车,几分钟后症状消失,后来检查才知道是高危型室性心律失常。
二、哪些人容易“中招”?
就像雷雨天有的地方更容易遭雷击,有些人群也像站在心脏 “电风暴” 的高发区,要格外警惕:
首当其冲的是心脏病患者,比如得过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人,心脏肌肉因缺血受损,“电路系统” 容易出故障;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也会让心律失常趁虚而入。
还有些人是因为遗传因素,比如长 QT 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这类遗传性心脏病就像心脏里藏着“先天缺陷”,哪怕年轻人也可能突然发病。
身体里的“化学平衡”被打破也会惹麻烦。严重腹泻后没及时补水补电解质,或者吃利尿剂没遵医嘱,导致血钾、血镁过低,心脏的“电信号”就会乱套。
另外,某些药物可能成为“隐形推手”,比如部分抗生素、抗抑郁药,甚至治疗心律失常的药,使用不当反而会诱发问题,所以吃药必须严格遵医嘱。
生活习惯里的“雷区”也不能踩。严重甲亢患者代谢紊乱会刺激心脏,长期酗酒、吸毒(如可卡因)则会直接损伤心肌和血管,大大增加发病风险。
三、医生怎么找到心脏的“乱跳根源”
心电图检查:这是最基础也最常用的方法。就像给心脏拍“快照”,能捕捉到心跳异常的波形。但如果心律失常不是持续发作,普通心电图可能抓不到异常,这时就需要做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它能连续记录 24 小时的心跳情况,哪怕是短暂的异常也能被发现。
心脏超声:通过超声波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看看心脏是否有扩大、心肌是否有病变等,这些都可能是引发心律失常的原因。
电生理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病例,医生会采用这种方法。就像给心脏做“电路检测”,通过导管放入心脏,刺激心脏诱发心律失常,从而找到异常的“电路节点”,为治疗提供精准依据。
四、让心脏“跳回正轨”的方法有哪些?
药物治疗:对于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医生会开具抗心律失常药物,就像给心脏的“电路”上点“润滑油”,减少异常跳动。但要注意,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不能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
射频消融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找到心脏里异常的“电路”,用射频电流把它“烧掉”,让心脏恢复正常节律。适合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频繁发作的患者,术后恢复快,很多人能很快回归正常生活。
植入除颤器(ICD):对于高危患者,尤其是有过猝死经历或心脏功能较差的人,医生会建议植入 ICD。它就像一个“心脏保镖”,时刻监测心跳,一旦发现致命性心律失常,会立刻释放电流除颤,挽救生命。
五、护好心脏不“乱跳”,做好这几件事
(一)控制基础病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都是引发高危型室性心律失常的 “温床”。要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把这些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比如高血压患者要坚持吃降压药,避免血压忽高忽低损伤心脏。
(二)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要清淡,少吃高盐、高脂、高糖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就像给心脏“减负”,让它轻松工作。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酒精会刺激心脏,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熬夜会让心脏得不到充分休息,容易出现功能紊乱。
(三)适度运动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比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坚持 3-5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但要注意,不能做过于剧烈的运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有心脏问题的人,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
(四)管理情绪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刺激心脏,诱发心律失常。可以通过听音乐、冥想、和朋友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态平和。
高危型室性心律失常虽然危险,但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能有效控制。平时多关注自己的心脏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就能大大降低患病风险。记住,心脏是我们身体的“发动机”,只有好好呵护它,才能让生命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