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健康网手机版
当前位置: 中原健康网 > 名医面对面 > 正文

【985名校名医汇】对话郝以辉和连楠:警惕孩子出现异常情绪!不得不谈的儿童青少年抑郁

发布时间:2022-01-11  来源: 健康大河南   
2022-01-11  中原健康网   

  前言: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985名校名医汇。众所周知,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影响了全球约3.5亿的人口。作为未来的希望,很多儿童及青少年也罹患抑郁症。可能很多人认为偶尔悲伤是成长的一部分。其实,如果孩子表现得很悲伤、易激惹、感觉不到快乐,而且持续很多天仍不见好转,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则可能是抑郁症的危险信号。对此,本期节目我们特别邀请到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医学科的主任医师郝以辉博士和副主任医师连楠博士,请她们来为我们讲述关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的相关知识。首先欢迎郝医生和连医生的到来,先来和观众朋友们打声招呼吧!

  本期要点:

  问题一:郝医生,前面我们提到,儿童青少年出现异常情绪可能是罹患抑郁症,请问什么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症?

  郝以辉:抑郁症是一个传统的、更口语化的叫法,课本上叫做抑郁障碍或者抑郁发作,属于心境障碍。抑郁障碍是指以持久、显著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有很多,一般在至少连续两周的时间里,持续体验抑郁、悲伤的情绪,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做任何事情都体验不到乐趣,思考问题困困难,反应迟钝,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对不起亲人,任何人都比自己幸福,甚至出现自杀观念和行为。多数患者还会伴随有躯体不适,如全身游走性疼痛,头痛、背痛、胸痛、四肢肌肉痛等,睡眠困难,睡眠时间不足,食欲下降,进食减少,消瘦等。

  儿童青少年的抑郁障碍还可能会有一些非典型的表现,如食欲增加,并想吃某种特定的食物,或是没什么食欲;睡眠状况可能是嗜睡、失眠或睡眠紊乱;精力不足,总感觉疲惫、没有精神,不愿意去学校或出门玩;集中注意力有困难,可体现为成绩下滑;行为上表现坐立不安,或发呆、动作迟滞;身体多个部位不明原因的疼痛,如头痛、胃痛等,检查没有发现相应的器官病变;感到自己无价值或有内疚感,对批评、拒绝及失败非常敏感,或是有“我很丑”、“我不好”、“没人喜欢我”等消极念头,孤立自己,或与一群人(而非所有人)疏远,儿童青少年抑郁还有一种消极行为,就是非自杀性自伤,心情不好的时候反复伤害自己以发泄。

  问题二:儿童青少年抑郁和成年人抑郁会有什么不同吗?

  连楠:确实如您所说,作为未成熟阶段的儿童青少年,他们的抑郁表现和治疗都会有所不同。研究显示每年每7名青少年中就有1人出现有临床意义的抑郁,这个数字其实非常惊人,我们要有能力尽早的识别这些问题,去帮助这些困难中的孩子。除了跟成年人一样的抑郁心境以外,其实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表现也不尽相同。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或者更年幼一些的幼儿来说,他们的言语和情绪理解能力较差,所以更可能表现出一些躯体和行为方面的问题,比如头痛、肚子疼,跟同龄小伙伴相处的困难,甚至一些攻击性行为,对年幼的儿童还会出现游戏方面的困难。那么到了青春期,除了抑郁情绪、快感缺乏等核心症状以外,其实他们更可能表现为一种情绪的不稳定,比如过去非常顺从听话的小孩突然变的很有攻击性、容易发脾气,这个很容易被“青春叛逆期”所掩盖,家长认为孩子只是叛逆不听话二姨。他们可能还有一些麻木感、不真实感,伴有学习困难,游戏成瘾等行为,那最为严重的可能就是自我攻击的行为,如自残和自杀。

  问题三:儿童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涨知识的年龄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那么抑郁对儿童青少年的危害是不是会更大呢?

  连楠:确实如此,儿童青少年抑郁造成的危害会更明显。首先,儿童和青少年的治疗挑战性要比成年人更大一些,儿童的治疗无论是药物还是心理都需要更为专业的训练。而青少年这个特殊时期,他们本来就很难跟成年人建立信任,所以让他们坚持治疗也很有挑战。其次。对于儿童来说,因为他们难以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自己也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所以常常不容易被识别,再加上儿童的抑郁常常会表现为一种躯体的不适,所以我在临床上会看到很多有情绪问题的孩子常常都会在普通的儿科就诊,但反复的检查和治疗效果都不尽人意。他们可能有较长时间的睡眠和进食的问题,所以他们的生理发育有可能也会跟不上同龄的孩子,他们无法自由的游戏,所以内在世界的发展也会因此停滞,这些对于一个人来说都会造成非常深远的影响。而青少年,因为他们常常变的叛逆、厌学、不合群、自我攻击等等,让他们无法在人生重要的时期很好的汲取知识和情绪方面的营养,可能会辍学、甚至出现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偏离正常的人生轨迹。抑郁症的危害在青少年身上都能体现,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体验不到乐趣;认知功能障碍,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甚至无法正常上学,出现自残行为;该年龄段的抑郁还常常伴有更多的躯体不适,如频繁头痛或胃痛。受抑郁影响的孩子们还可能尝试饮酒或其他成瘾性的东西,试图让自己感觉好一些。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显示,青少年十大死因中,自杀为第三位死因。而青少年十大致病致残因素中,抑郁是首要原因。

  问题四:郝医生,很多家长确实也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突然患上抑郁症,请问儿童抑郁症的风险因素都有哪些呢?

  郝以辉:儿童及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不良情绪特质、基因遗传、家庭环境影响这三方面来源。从情绪特质的角度来看,较高水平的神经质(即比较容易感受到消极情感的性格特点)是一项主要的风险因素,特别是当这些孩子遇到压力大的事情的时候,情绪变化会很明显。基因遗传方面,一级亲属(生父、生母、亲兄弟姐妹)若有抑郁症病史,则孩子也会有更高的患病风险。另外,其它精神疾病如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强迫障碍等也可能称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的诱因。不良的童年经历、与父母分离或丧失亲人等,是常见引起抑郁症的环境风险因素。

  问题五:明白了,相对于成年人来讲,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危害会更大,因为可能影响了青少年的一生。那么,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的治疗是不是也和成年人不完全一样呢?

  郝以辉:是的,正像主持人说的,由于年龄、身体状况、心理素质、疾病特点的差异,儿童青少年抑郁的治疗和成年抑郁症也不完全一样。

  不论程度轻重,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都需要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改善认知,促进人格完善,提高孩子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并能改善抑郁情绪,降低自杀风险。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都是有效的。轻度抑郁障碍患者可以单独使用心理治疗,如果6-12周后效果不明显则需要合并药物治疗。

  对于中至重度抑郁推荐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抗抑郁药物有很多,选药的时候医生会遵循各种权威《指南》推荐适用于儿童青少年的药物,我们在这里就不具体说是哪些药物了,免得误导了观众朋友们。我想给观众朋友科普的是关于抗抑郁药物不良反应的问题。现在临床中使用的所有药物的确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比如服药早期会有胃肠道反应、头痛、头晕等现象,可以通过饭后服用、起始剂量减小、缓慢加量、合并助消化的药物,最多1周就可以消失;有的会出现兴奋、影响睡眠,可以合并改善睡眠的药物缓解;在整个服药的过程中,医生也会随时监测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心电图,防止出现重要器官的损害。总之现在指南推荐的临床一线抗抑郁药物都没有严重的、损害孩子身体健康的不良反应。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当抑郁症状确实影响了孩子的生活学习,带来了痛苦的时候,还是建议使用抗抑郁药物。其次是关于药物起效时间,抗抑郁药物需要2-3周才能充分发挥治疗效果,所以需要耐心等待;还有一个就是很多家长问的“抗抑郁药物是不是会成瘾,吃上就不能停了”,这是一个认识误区,抑郁症是一个慢性疾病,像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大家熟知的慢性病一样,病因不明确且容易复发,所以治疗是针对症状治疗,为防止复发,治疗分为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具体时间是因人因病而已,病情稳定以后可以逐渐减量并停药,和成瘾药物不同的。最后一个因为儿童青少年抑郁有可能也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个过程性表现,因此在抗抑郁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兴奋、话多、夸大、精力过于充沛、行为活动增多等表现,要高度警惕双相障碍的可能。

  问题六:很多抑郁症患儿家长都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可以治好?多久可以痊愈,又会不会复发呢?

  连楠:这个问题很重要,我非常理解家长们的担心,门诊上很多抑郁的青少年和家长都会问同样的问题:“我是不是要终生服药?我的病还能治好吗?以后还会复发嘛?”这样的担心可能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在网络发达,我们可能会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抑郁症治疗方面的负性信息;另一方面,确实有很多人在治疗过程中,因为没有规范合理的治疗而导致抑郁迁延和复发。事实上,从我们专业的角度讲,抑郁症确实是可以治愈的。 就和感冒发烧一样,多久能好也是因人而异,有的人感冒不吃药几天就好了,有的人需要很长时间。有一个很经典的比喻就是,抑郁症就好像是一种压力和复原力之间的失衡,压力包括基因,个人人格以及社会家庭压力等等,而复原力包括社会支持,个人的性格以及各种资源。家庭治疗的观点说,任何的症状都是有功能的,孩子代表家庭出现症状,所以家长也不能完全依赖医生和药物,站在抑郁症的外围等它变好,而是将孩子的抑郁症作为一个机会,积极的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和康复中来。就如我说的这种平衡,当压力和复原力之间再次出现失衡的时候就会复发,我们需要的不是战战兢兢地去担心它什么时候复发,而是积极地做好所有可以做的努力,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抑郁症也是一种解决方法,只是利大于弊,我们需要去积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而已。

  问题七:连医生,咱们科室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相关病例?他当时是什么情况?现在如何?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连楠:这让我想起一个患有抑郁症的女孩,大概十几岁,就诊前就已经诊断抑郁了很长时间,药物治疗效果比较差,整个人看起来萎靡不振,毫无生机。在我和她沟通的过程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我从小到大连生气都不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其实这句话反映了青少年抑郁患者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就是表达的攻击性困难。许多抑郁症孩子的家长都说:“我的孩子以前一直都很乖,怎么突然就抑郁了?”其实,这恰好是抑郁症孩子最重要的困难,我没有办法向别人表达愤怒,这个愤怒也不会凭空消失,所以就转向了自己,最严重的攻击自身就是自杀了。

  我们再回到这个女孩,她的妈妈在她小时候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她从小就学会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愤怒,想和妈妈睡觉但是怕影响妈妈休息,半夜不敢上厕所怕吵到妈妈,平时有愤怒也不敢去表达,只能牺牲自己。

  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我们建议她做心理治疗,在心里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帮助她慢慢去发现她的愤怒,比如我们会说“哦,那你的感受呢?如果我是你的话我肯定会生气的。”会慢慢地让她看到自己的愤怒,可以在治疗中表达愤怒,更重要的是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而不是更具破坏性的方式。我记得后来她来复诊的时候甚至可以告诉我她等了很久,有点生气。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当然心理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青少年也可以考虑家庭治疗,让整个家庭看到这个动力,将本不该孩子承担的责任承接过来。所以我们经常说,孩子代表一个家庭表现出症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抑郁症的孩子也无意中扮演了这个家庭的拯救者。所以我们需要看到这个病症积极的部分,将这个作为一个机会去改善我们和孩子的关系

  问题八:当觉察孩子可能患有抑郁症时,家长要怎么办?

  郝以辉: 青少年情绪问题明显增多,很多伴随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对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轻者学习成绩下降,重者无法继续上学,每当在门诊看到这样的孩子手臂上新旧交错的划伤,让人感觉很心疼,所以相对这类青少年家庭提一些建议。

  1父母发现孩子出现了精神活动方面的明显变化,包括精神活动的各种外显行为,如言谈、举止、着装、表情和情绪、对待家人和同学的态度、学习态度和行为、饮食睡眠等等,一定要引起关注。如果这些方面的问题持续存在并有加重趋势,影响到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等,要及时就医,让医生来判断孩子的精神状况是否异常、是否需要治疗,以免耽误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2,父母应该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作为一个家长,我清楚这类出现问题的青少年父母的心理,担心带孩子到精神科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状况,担心医生误诊孩子为重性精神疾病,担心孩子服药会出现副作用等等。作为一个医生,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对于青少年儿童问题的判断通常的诊断原则是:就轻不就重,从宽不从严,甚至“疑病从无”。这是为了保护孩子,除非有充足的证据和严重的症状,尽量不给孩子诊断“精神病”,所以请父母们不必担心。

  3,永远不要羞于问问题,并期待临床医生提供明确的、有说服力的常识性答案。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信息来源,但不要相信看到的所有内容。要做一名有知识储备和怀疑精神的求助者——可以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但要保持理性判断,万不可盲目相信。

  4. 如果孩子真的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也就是症状表现达到了疾病的诊断标准,父母也要正确对待。不要过悲观,也不要过于乐观。(内容拓展)

  问题九:有没有一些措施可以预防儿童青少年抑郁抑郁症的发生呢?

  郝以辉: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发生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危险因素包括围产期并发症,童年遭受一些创伤或虐待、家庭关系不融洽、应激性生事件,同龄人的拒绝、疏远及孤立等。有些危险因素是我们可以预防到的,而有些是无法预防,比如说围产期并发症和一些先天发育疾病就无法预防,提醒观众朋友们一定遵照优生优育的原则,做好围产期保健;对于后天的一些因素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比如父母多陪伴、减少分离、减少童年创伤,保证家庭关系和睦,让孩子有安全感;到了青春期,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有条件的父母也可以学习一些心理知识,学习如何和孩子平等友好地相处,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只关注学习;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比如适当地户外活动和运动,减少使用手机、玩儿游戏的时间,运动对于预防和改善抑郁焦虑症状的作用已经得到研究证实。尤其是对于那些天生性格比较敏感的孩子,要有意多引导,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应激性事件的能力。

  嘉宾介绍:


[责任编辑: 简洁]